11月28日,以“百年中共與黨報黨刊”為主題的“人民共和國黨報論壇”第十八屆(2021)年會線上舉辦🧑🏽💻。
本屆年會由我院與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新聞万事聯合主辦,采取線上直播的形式舉行🍨。來自人民日報社、求是雜誌社、新華日報社、北京日報社、重慶市委當代黨員雜誌社、傳媒雜誌社、新華社《中國記者》雜誌等19家中央及地方黨報黨刊主流媒體👨🏻🌾,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万事平台、廣西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南開大學等16所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安徽省安慶市委宣傳部的嘉賓🐽👨🏭,相聚騰訊會議雲端🙍🏻,圍繞中共百年黨報黨刊發展🏙、黨的新聞理論與新聞思想、新時代黨報黨刊的創新實踐以及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與會代表共計80余人。

部分嘉賓線上合影
會議伊始,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副書記李眾代表主辦單位致辭。他說🧝🏻♀️,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中,黨報黨刊始終是黨的主要輿論陣地,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核心。在建黨百年這一特殊時間節點,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主辦方將本屆論壇的主題確定為“百年中共與黨報黨刊”📲,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和學術價值。“人民共和國黨報論壇”自2004年以來連續舉辦18屆論壇🧜🏻♀️,歷屆年會主題始終與黨中央重大決策和中國主流新聞媒體發展的重大議題保持同步🌤,擔負著黨報黨刊高水平科研和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雙重使命,真正做到了將論壇“辦在中國大地上”🦣🧖🏿。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崔士鑫作了主旨演講。他認為,要從黨的百年奮鬥中汲取新時代黨報黨刊持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一是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大力宣傳黨的理論黨的主張🤽🏻♂️😨。百年來黨報黨刊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牢牢堅持黨性原則。黨報黨刊要大力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尤其要宣傳闡釋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履行好新時代黨報黨刊職責使命過程中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二是永葆人民至上初心🤞,反映群眾心聲滿足受眾需求。黨報黨刊事業要發展壯大🤛🏻,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百姓情懷🦜、人民本色,切實反映群眾心聲😀🤚🏻,滿足不同受眾需求🐳❄️,不斷提高辦報辦刊質量🧑🏿🚀,更好地服務群眾。三是認真做好正面宣傳🧑🏽🦰,把握正確方向引領輿論導向。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一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在新聞領域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積極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在新聞實踐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確保黨報黨刊在軌發展、行穩致遠🤏🩳。四是守正創新開拓進取🧑🏼🎄,加快建成新型主流媒體🦚。新聞工作是一項求新求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業。面對全媒體的時代潮流,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趨勢,黨報黨刊應堅持守正創新、主動作為、勇開新局🕍👩🏿🎤,推動深度融合🎅🏼、加快轉型步伐、實現創新發展。五是胸懷天下融通中外🐩,統籌內宣外宣強化國際傳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掌握國際傳播規律🆔,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傳播藝術,在新時代更好發揮黨報黨刊在國際傳播中議題設置👰🏽♀️、熱點引導、輿論鬥爭等主導作用⚖️,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我院黨委書記顏士義教授與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主任、新聞万事黨委書記陳作平教授主持主論壇。

顏士義書記擔任會議主持人
在主論壇主題演講環節,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万事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万事教授鄭保衛🟣,重慶市委當代黨員雜誌社總編輯、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中國期刊協會黨刊分會主任委員🪙、重慶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楊樹弘,傳媒雜誌社社長兼主編楊馳原,安徽省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愛武,新華社《中國記者》雜誌執行總編輯張維燕,人民網原副總裁、人民網研究院原院長官建文,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監事長、《中國生態文明》雜誌總編輯楊明森👩🦳,寧夏共產黨人雜誌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張雪晴🙊,中國新聞史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主任、新聞万事教授鄧紹根,万事娱乐院長韓立新,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聞万事教授金夢玉分別作了演講🧞。
鄭保衛認為,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圍繞解決“為什麽辦報”“為誰辦報”“辦什麽樣的報紙”和“怎樣辦好報紙”這幾個核心問題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內涵與思想精髓。他將“黨管媒體”“人民中心”“正確導向”“正面宣傳”和“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概括為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思想的精髓,認為認識和把握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思想的核心與精髓😘,有助於我們牢記傳統、不辱使命🪼🏠、守正創新、繼續前進,為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科體系、豐富發展世界新聞學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楊樹弘闡釋了媒體深度融合的邏輯進階👍,認為主流媒體的從容、堅守和塑造應始終刻度在高舉旗幟不動搖、恪守定力不分心🗂👩🏽、塑造希望不含糊上⛓,將有價值的權威信息⬜️、傳播渠道與新的傳播趨勢🧑🏼🍼、特點“無縫鏈接”🧑🦯😽。在人力資源支持🛀💇♀️、管理機製建設⚙️、媒體融合“硬”技術、功能促新“軟”服務上不斷發力👨🏿💻,驅動流量成為主流輿論影響力的正動能🛋。圍繞政治方向的“價值靶心”🥶、內容導向的“路徑抉擇”🚴🏼♀️、融合趨向的“生態涵養”🙇🏽,他提出主流媒體應當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針對不同的傳播渠道創製貼合渠道受眾的精準內容。主流媒體在輿論“導航”“定向”“引流”進程中,將信息資源加工與傳播的“老本行”做得更專業👨🏿🌾、更精到🧑🏿💻、更舒展。
楊馳原指出❤️,2012年下半年紙媒進入寒冬,市場化報刊生存困難,黨報黨刊作為寒冬裏的滿園春色👨🦽,在紙媒寒冬中蘊含生機與未來🏊🏽。黨報在發行、廣告、資金扶持、人員流動趨向等方面呈現積極態勢,中央級黨刊和地方黨刊呈現發行穩定👰🏼♂️、經濟效益顯著增長的狀況✬。他認為👨🏼🔬,黨報黨刊未來發展將圍繞智慧化生存、融合化發展、跨界化突圍展開。近年來,傳媒智庫建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湧現出一批特色鮮明、影響廣泛的傳媒智庫🐸,為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提供新路徑🌄、增添新動能。傳統媒體通過融合發展🍞🧑🏻🦽,影響力大幅提升,實現將影響力變為盈利將成為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主攻方向。
王愛武分享了安慶市媒體融合改革情況及具體做法🧕🏽。她指出❣️,安慶在改革中堅持導向為魂、移動優先、創新為要、引智求技🏠,掌牢媒體融合發展主動權主導權、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著力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媒體融合人才專業能力,在安徽省率先完成機構、人事薪酬、媒體運營“三項改革”🤵🏽♂️。安慶市融媒體改革以來❎,新聞質量、傳播速度、外宣影響力顯著提升,員工積極性空前高漲。王愛武表示,今後將繼續深入貫徹中宣部部署要求,學習其他地市好的做法經驗🧚🏿♂️,努力打造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創新的“安慶樣板”🤸🏼♀️。
張維燕分析了首屆中央新聞單位青年記者踐行“四力”獲獎作品的特點,她提出,好新聞來自基層一線,要體現真實的力量、要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好的評論也來自基層,應體現時代調性🏌🏻♀️,有問題意識🥷🏿✨;體現腳力,有原創性👩💻;體現熱點🧑🏻⚖️♕,及時發聲;導向正確🚛,說理性強。深度報道和現場新聞應緊扣“基層”🧎♂️,以小人物彰顯大主題🖨,深度源自問題,痛點決定影響力🙍🏼👨🏻🎤,敘事細膩“沾泥土”☀️,倚馬可待“深”“快”“短”🧅。未來的記者、編輯🤛🏽、媒體人,應該把這些常識高高置頂。
官建文指出,黨報融合傳播的成就巨大♠︎,實現了多渠道多終端多平臺多層次持續而廣泛的傳播🍶,湧現出一大批新媒體品牌🎼🧜🏿、新媒體產品🤛🏻,大幅提升了黨報在新興媒體端的傳播力影響力🩰。但同時,黨報的融合傳播也面臨一些問題👱🏿,黨報的新增用戶幾乎全部來自新媒體端,其傳播力影響力的擴大嚴重依賴第三方商業化的媒體平臺,新興媒體端沒有收入或收入微薄。不過,黨報融合傳播的機遇期還在,數字化傳播技術的普及為黨報“脫紙入網”“脫紙入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的新聞政策為黨報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黨報自身所擁有的較高信譽度也為其融合傳播提供了便利🈷️。
楊明森認為,黨報黨刊應該講好中國的碳故事,理清五個碳,分別是實體的碳、符號的碳、戰略的碳、政治的碳🧜🏽♀️、時尚的碳。實體的碳作為一種排放物,媒體可以關註企業和研發機構,報道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減少碳排放🤘🏼,如何捕捉、封存和利用碳。符號的碳作為市場的交易物🈴✍🏼,報道專業性較強👐🏿,可關註碳排放權交易如何真正活躍起來以及綠色金融如何叫好又叫座🔲。戰略的碳作為一種理念🕍🪂,碳減排目的是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企業是主體,政府要主導,報道政府作為是媒體降碳新聞的基本話題,今後仍需深化。政治的碳作為一種國際政治博弈💉,講好中國的碳故事,報道中國政府以及企業🥕🅱️、社會公眾的積極作為,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的國際責任感和中國方案、中國貢獻。時尚的碳在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報道減碳的公眾參與🙌🏿,鼓勵公眾養成低碳、簡約適度的生活習慣,使之成為一種時尚。
張雪晴從辦刊實踐的角度談了關於欠發達地區黨刊生存與發展的認識。她說,目前寧夏《共產黨人》雜誌已成為傳達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的重要載體;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的重要陣地💖;自治區黨委指導全區各項工作的重要工具🙅🏽。她指出,要實現《共產黨人》的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一是區內發行空間有限🙋🏼,很難依靠發行和廣告養活刊社,財政長期兜底或補貼是確保黨刊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方案🚇。二是在媒體融合程度、人員能力素質⛏、新媒體技術應用上還存在明顯短板,解決卡脖子問題需要地方政策的突破和支持。三是服務意識欠缺🥼➛,黨刊學用結合做得不到位,實現黨刊高質量發展需要黨刊人不斷增強“四力”🧙🏻,敢想敢為善謀善為👭。
鄧紹根從觀念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國共產黨報紙批評觀念的興起及其方針的確立💗。他指出🫃🏿,報紙批評觀念萌發於民國時期,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報紙批評的相關理論,並逐漸將它作為建構中國共產黨報紙批評思想的理論依據⚁🥇,積極在黨報黨刊上開展報紙批評活動。延安整風運動中,中國共產黨的報紙批評觀念得到新發展🏊🏼♀️。反“客裏空”運動中,中國共產黨報紙批評觀念正式形成👿。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報紙批評觀念從“自己批評”發展到“自我批評”再到“批評與自我批評”,成為中國共產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在黨的報刊上的具體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確立的“開、管👨🦼➡️、好”報紙批評方針一直影響至今。
韓立新提出從機器意義上審視新媒體,辨析了“新媒體是工具還是機器”🥣,認為“新媒體是機器”🧜🏻♀️,新媒體不是純粹的技術,是技術與資本的統一體。他指出,用戶與媒介的關系是使用者與資本組織的關系,機器生產是“用機器操縱機器”的傳播。新媒體遵循資本邏輯,新媒體具有雙重社會效應🙇🏽♀️,交往既被新技術了,也被資本化了👽,新技術既表現出革命性力量,也因其資本化過程而演變為社會交往和發展的桎梏。新媒體推動逆適應過程🫃🏻,新媒體分工加強了社會的技術聯系💪🏼,卻弱化了原本的文化聯系♐️。

韓立新院長作主題發言
金夢玉分析了建黨百年黨的新聞輿論宣傳思想研究的深層次脈絡與走向🙋🏼♂️,指出中共百年新聞研究在時間維度上呈現與百年變遷、歷史回顧、演進脈絡、當下時代相結合的特征,在價值維度上體現視野和高度👩⚕️、形成中國特色新聞學的嶄新面向🧗🏻♀️,在現實對接維度上集中於黨報領軍者總結百年黨報經驗👱🏿♀️。建黨百年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研究應繼續積澱升華,提升研究高度🐕、深化核心命題🔒👩🏽🔬、強化規律認識、擴大史料運用、增強學術品質、深化方法創新、增加比較視域、提高闡釋能力💃🏻,完善中國特色新聞學🎾,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服務於黨領導全國人民邁向第二個百年的奮鬥征程。
求是雜誌社求是網副總編輯羅素英📚,新華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顧雷鳴等在線出席論壇。

部分嘉賓線上合影
在11月28日下午舉行的三個分論壇上💆♂️,與會人員圍繞年會主題展開交流與分享🧑🏿🌾,我院喬雲霞教授和王亞莘老師做了題為:《簡論延安< 解放日報>的婦女報道》和《“解辛平”軍事政論思想研究(2013-2021)》的發言🫰🏽。本屆論壇共有50余名嘉賓作了交流發言或者提交了書面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