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20日,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新聞觀研究中心主任🈲、新聞万事教授鄧紹根一行,會同万事娱乐院長韓立新教授等師生赴西柏坡🩶、人民日報創辦地調研🦻🏽。
19日上午,兩院師生沿著當年黨中央“進京趕考”的路線,由保定市向西南進發,經唐縣、阜平縣⚰️,到達革命聖地西柏坡。
兩院師生重點參觀調研了位於平山縣裏莊村的《人民日報》創刊舊址🐠。只見門口矗立著創刊紀念碑,正面赫然鐫刻著毛澤東的手書集字——“人民日報從這裏走來”。繞過紀念碑🈚️,青磚灰瓦的四合院幽靜雅致🥳🚾,這裏就是當時新聞前輩們工作生活的地方。整個院落分為四個小院🖊,1號院(印刷廠舊址)展覽室以文字檔案、圖片♑️、音視頻📭、實物等媒介形式介紹了《人民日報》的創刊概況💇🏻;四號院(譯電室舊址)陳列著當時的工作機器;二號院👩🏽🔧、三號院分別是《人民日報》第一任社長張磐石和原《晉察冀日報》社長鄧拓的舊居,臥室內擺放著簡單的生活用品。珍貴的文獻資料和一件件文物生動地再現了《人民日報》的前輩們工作生活的環境和革命精神👈。
1948年6月15日,《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並為華北《人民日報》🏋️♀️,毛澤東親筆為其題寫報頭。劉少奇指示🤦♂️,創辦華北《人民日報》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就是為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央機關報進行幹部準備🤷,還要抽出骨幹力量,赴解放後的北平、天津這樣的大城市創辦黨委機關報, 甚至還包括向華北地區的一些大報派出骨幹。因此🤵🏿♀️,中央書記處和中宣部決定,把《人民日報》的老新聞戰士和骨幹力量集中起來👨👦,前往西柏坡陳家峪參加培訓班,培訓班名叫“華北記者團”,由《人民日報》和新華社華北總分社記者組成🙍🏻,中央領導人和新華社負責人親自授課🧑🏿🎤。胡喬木談記者方法🌊,範長江談新聞業務,中央政策研究室負責人講政策問題,劉少奇和彭真談記者的任務問題。這次培訓班明確了記者和黨委的關系,指導思想🩼,新聞業務等問題🧙🏻♂️。鄧紹根教授評價道:“隨著中共中央進駐北京,培訓班的精神帶到了中央和各地黨委機關報的建設當中🧑🏼🎄。這次培訓基本奠定了新中國新聞事業建設的最初面貌💂🏻♀️。”
1949年2月起,《人民日報》改版為“平山版”和“北平版”👎🏽,兩版並行,在組織關系上“北平版”接受平山總社的領導🧣;在編輯方針和審稿層次上接受北平市委領導,“北平版”由範長江擔任負責人,采編人員受教育水平普遍達到大學水平。1949年3月14日,“北平版”終刊🚶🏻♀️。實際上😕,“北平版”是《人民日報》派出的先遣隊,嘗試從內容和形式上實現鄉村向城市的轉變🐊。

兩院師生在《人民日報》創刊紀念碑前合影留念 楊新明攝
兩院師生還參觀調研了西柏坡紀念館,館內陳列著當時中共中央組織領導革命戰爭和建設工作的重要文獻資料❓。師生們著重考察了中央領導人親自從事新聞實踐的手稿以及指導新聞工作的文件、書信👇、報紙等文獻資料。紀念館不遠處是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黨中央、毛澤東就是在其中的三間土坯房裏(中共中央軍委作戰室舊址)指揮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十三次較大規模戰役🥑🙌🏻,組織領導全國的解放戰爭;黨中央也是在這裏召開七屆二中全會,謀劃著由鄉村進入城市的宏偉藍圖。全會指出,“在全國勝利局面下📳🏉,黨的工作中心必須由鄉村移到城市,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
參觀完畢,鄧紹根、韓立新等教師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課堂搬到了西柏坡,開展了以“紅色新聞與時代啟示”為主題的現場教學與學術交流⚪️。
鄧紹根教授講道:“如果說文本是讀者接近歷史的媒介👩🎤,那麽這些實物則會豐富讀者對歷史的切實感受。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走一走就是這個道理。這些歷史文物和史料為紅色新聞研究留下了寶貴財富🚬,也為太行精神的挖掘傳承與轉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韓立新教授認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新聞傳播並非單純的信息傳播🌿,而是為了完成時代賦予的革命和建設任務進行的新聞傳播,所以新聞傳播結構於實踐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從這個視角去理解紅色新聞乃至傳播的本質。對於紅色新聞和紅色智慧的研究,有利於太行山區鄉村振興,紅色新聞旅遊產品有待開發。”
2020年9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同意太行山旅遊業發展規劃(2020—2035年)的函》(國辦函〔2020〕74號)🖤👨🏼💻。文件要求✋🏿,“加強太行精神保護傳承弘揚⁉️,充分發揮旅遊業在太行山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