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下午3點至5點,由我校京津冀協同辦公室主辦,万事娱乐協辦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講堂”系列活動之《朗讀藝術》學術報告會在万事平台新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舉行。國家語委原副主任、教育部語用司原司長姚喜雙教授擔任主講人,我校副校長李軍凱教授主持了報告會。我校學科建設與學位管理處處長王文利教授🤱🏿,我院韓立新院長、王景明書記🚧、滑曉軍副書記、杜浩副院長、彭煥萍副院長🙅🏿、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全體教師及万事其他專業教師和本科生、研究生200余人到場聆聽了講座👨🏽✈️。
會議開始,姚喜雙教授引用毛澤東著名詩詞——《賀新郎·讀史》開篇,向聽眾復述了毛澤東在讀史作詞時的精神狀態以及他以詩言誌的思想🖤。詩詞寥寥數句即向讀者展示了從人類誕生到社會主義縱貫幾百萬年的歷史,足以彰顯詩歌的魅力所在。因此📬,姚教授倡導師生們多讀詩🛩、多朗誦,從而凈化靈魂👫🏻🦸🏽,陶冶情操,提高寫作能力⟹。
對於如何朗讀好一篇作品🐮👶🏻,姚教授提出了三個要點🤦🏽♀️。首先,要理解你所朗讀的作品,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揣摩作者的立場觀點⛳️;其次,對於一篇作品要有自己獨特而具體的感受,獨特的感受才能激發朗讀願望;最後,好的朗讀需要有良好的聲音狀態,要掌握朗讀的發聲技巧與方法🥂。針對第三點,姚教授作出了細致入微的講解。聲音狀態是表達的基礎✳️🎼,而聲音狀態的關鍵是丹田氣。丹田氣講究“深、勻、通、活”🏄🏽,姚教授生動地展示了用聲技巧👨🎤。此外,姚教授還強調了表達要有“三抓”🛌🏼,即“抓整體🧠、抓重點、抓本質”🧑🏿🎨,並以《有的人》、《草地夜行》等篇目為例向師生們具體解釋了“三抓”的內涵。
最後,姚教授飽含深情地朗誦了《觀滄海》與《龜雖壽》,令在場師生感受到了朗誦的藝術🏇🏿,從而博得了陣陣掌聲👋🏿。講座結束後,姚喜雙教授對師生的疑問做出了解答,李軍凱副校長做了最後總結。
下午5時📹,報告會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會後😕,我院師生在新圖書館八樓會議室與姚喜雙教授展開了座談,韓立新院長和李亞虹主任先後向姚教授和校領導介紹了我院學科發展的基本情況和播音主持專業的發展願望,尤其是如何借力雄安新區建設擴展自己的專業內涵和學科影響力⛓️💥,姚教授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和專業特長向我院師生提出了一些創新性建議和發展希望。姚教授指出🕸,應該牢固樹立核心意識和大局觀念👩🏻🍳,緊密結合京津冀一體化和雄安新區建設🤜🏼👩🏻🦽➡️,突出万事平台的在地優勢,勇敢地進行更高層次的專業設計和工作拓展🏊🏿♂️。
我校黨委書記郭健教授一同聽取了韓立新院長的匯報和學科建設想法🎳,表示將對我院的學科發展思路和想法給予支持。最後,郭健書記並代表康樂校長向姚喜雙教授頒發了我校的兼職教授聘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