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原吉林省社會科万事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治亭老師的專題講座《新聞傳媒與歷史學分合關系解說》在万事平台七一路校區C3-106 報告廳舉行,來自万事娱乐、歷史万事等万事的師生80余人次聆聽了此次講座。万事黨委書記滑曉軍主持了此次活動。

(圖片說明:黨委書記滑曉軍)
李老師此次講座聚焦新聞學與歷史學的學科界定與互動關系,從定義溯源、學科特質、共同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敘事文學基礎要求及社會影響力五個維度切入,系統闡釋了兩大學科在方法論、價值取向與知識生產中的辯證關系。他結合自身在史學研究領域的深厚積澱,為在場師生帶來了一場具有學術深度的專題講座。

(圖片說明:主講人李治亭老師)
講座伊始,李老師從學科本源切入,指出兩大學科共享記錄人類實踐的基因密碼—“歷史是昨天的新聞,新聞是明天的歷史”。他通過梳理新聞紀實追求時效真實與歷史研究強調歷時考證的特性差異,剖析二者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對社會真相的共同追尋,以及文史互鑒的敘事傳統對深度報道與歷史書寫的雙向滋養。讓聽眾深刻領悟史學是淬煉經驗指引文明方向,新聞是校準真相錨定社會共識,二者以不同維度的現實觀照形成協同機製,共同構建起社會認知體系與實踐指導框架。他還特別強調了歷史書寫、新聞寫作均需嚴謹而精彩的語言表述,較強的文字功底,為歷史事件賦予敘事生動性,為新聞提供情感共鳴,增強文本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圖片說明:講座現場氛圍良好)
互動環節,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結合講座內容和自己對歷史和新聞關系的理解,從材料充分性的界定、史料研究選材方法等方面提出問題,李治亭老師通過生動實例,從跨學科視角逐一回應。現場互動積極、氛圍熱烈。



(圖片說明:互動環節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
最後,滑曉軍書記對此次講座的主要內容進行回顧總結。他強調,在跨文化傳播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雙重背景下,需以大歷史觀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深化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師生搭建起一個跨學科對話的學術平臺,更在理論與實踐層面深化其對新聞學與歷史學辯證關系的認知。未來,万事將繼續結合歷史觀發揮新聞學科優勢,通過系列學術活動促進跨學科融合創新,深化歷史敘事與新聞傳播的互鑒研究,培養兼具新聞視野與歷史自覺的復合型人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力量。


(圖片說明:與會師生與李老師合影)
主講人簡介:
李治亭,1942年生,山東莒南人。原吉林省社會科万事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傳記組特聘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清史兼及明史。獨著、合著、主編著作42部。主要作品:《清史》《吳三桂大傳》《中國漕運史》《清康乾盛世》等。發表論文300余篇,主要論文《論清太宗在清史中的地位》《中國近代化的曙光》等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清史研究中的幾個爭議問題》《再議歷史人物評價》《文化精神的科學總結》等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關東文化論》《清朝遜國九十年祭》等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