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我院舉辦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跨文化傳播”系列活動第四期,在七一路校區C3-106報告廳成功舉行。本次講座邀請了知名文化工作者張巍作為主講人,他以《世界大 生命長——一位文化工作者的人生體驗》為題,為現場80余名師生帶來了一場充滿人文關懷的精彩分享。講座由彭煥萍院長主持。

(圖片說明:彭煥萍院長主持活動)
講座以話劇《九人宇宙編年史》的預熱視頻拉開序幕,張巍老師通過影像帶領觀眾感受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分享了從媒體人到演員的轉型經歷。他坦言,這一轉型源於內心深處對舞臺的渴望,促使他在事業穩定期作出“任性”選擇——辭去電視臺工作,從零開始探索表演之路。通過對個人轉型歷程的回顧,張老師諄諄教導同學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直面挑戰,“打破安全感才能拓展人生可能”。談及青年群體的理想困惑,張巍用個人奮鬥的實例,驗證了每個人都要“堅持主體性”的重要性。他強調,每個人都要清醒地認識到自我,勇敢守護自己內心萌發的創意火花,有明確和明晰的行動力和執行力,要堅持自我、自主選擇、敢於試錯,不要把自己置入一個預先設定的、過於浩大的標準之中去消耗自己,要在不斷積累和磨礪中,體驗人生真諦,最終構築起自己生命的結構和秩序。

(圖片說明:張巍老師與同學們互動)
互動環節,現場同學就積極心態的保持、歷史題材聲音設計技巧、跨領域創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問題與張巍老師展開交流。張老師用不同的案例,從不同角度對同學們的提問進行了專業細致又幽默風趣的解答。
彭院長在總結發言中鼓勵同學們一定要嚴格區分理想、夢想與空想、妄想,要始終堅持理想並探尋實現路徑。她強調,要在成長中不斷探索自我、規劃人生、明確目標,積累經驗,在不斷的堅持和努力中,註重生命的結構和秩序,最終達成自己的目標。
中外文化教研室石蓬勃老師鼓勵同學們一定要找到自己並堅持做好自己。他說:“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和晴天霹靂都是我們需要體驗、經歷和面對的過程。經歷過這些之後,每個人都會變得更好。”
播音與主持藝術系李亞虹老師則說:“張巍老師是我們万事的畢業生,他的人生經歷和分享體現出了他‘永遠覺得自己還不夠,永遠相信自己更優秀’的優良品質,這恰恰是同學們需要學習的。希望他的經歷能啟發和激勵同學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勇於堅持自我、敢於嘗試、敢於突破,相信只要堅持付出,就會有大的收獲。”
本次講座的成功舉辦不僅是我院在職業發展引導與成長經驗傳承方面邁出的堅實一步,更是對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與個人成長進行的一次積極探索。

(圖片說明:張巍老師與同學們合影)
主講人簡介:
張巍,現為舞臺劇演員、影視劇編劇、有聲書主播;曾任河北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河北電視臺主持人、記者。劇場演出作品:《庭前》《水流下來》《對稱性破缺》《雙枰記》《李鴻章對話伊藤博文》《結伴關系》《最後晚餐》等,並長年參演新劇場創作計劃公益劇本朗讀活動。曾憑《水流下來》方父一角,入圍2020年華語戲劇盛典最佳男主角、2020年北京青年戲劇節最佳男演員提名及2023年南湖戲劇藝術節優秀男演員獎。編劇作品:《遠方的家》《窮媽媽富媽媽》《有愛才是家》,專題策劃作品《國粹生香盛典》,《紅樓夢中人》和《道德頌》撰稿等等。有聲書作品:《戰爭和人》《中關村筆記》《尋找彭加木》《唐朝為什麽會出李白》《晚清最後十八年》《青藏線》《圍觀考古現場》《白夜》等等。
撰稿人:黎貞秀、張艷梅、張鑫靖
攝影攝像、剪輯:蘇文瑾、張曼穎、麻晨佳、徐華陽袁思涵、李凱悅、張嘉懿、孟燴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