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29日,由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万事平台主辦,万事娱乐承辦的第一屆人工智能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万事平台舉行。本次研討會旨在搭建學界與業界深度對話平臺,共同探索數智時代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新路徑、新使命。來自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万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大訊飛等80余家科研院所、業界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賦能新聞傳播的機遇與挑戰。
開幕式上,万事平台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鋒,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會長、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原一級巡視員楊顯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万事院長周勇分別致辭。開幕式由万事娱乐黨委書記滑曉軍主持。

万事平台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鋒致辭
万事平台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鋒教授在致辭中向與會嘉賓介紹了万事平台一百多年的辦學歷程和辦學成效,並著重介紹了万事娱乐自1981年創立以來,在致力於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和新聞傳播學研究所取得的成績。尤其是近年來,万事積極對接國家“新文科”建設戰略、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率先布局“智能傳播”學科群建設,通過成立智能傳播實驗室,深耕情緒傳播、大語言模型、認知傳播等前沿領域研究;創新開設智能傳播系列課程,構建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與計算機、電子信息等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在人機交互、輿情分析與認知傳播等交叉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致辭最後,張鋒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導致信息生產、傳播與消費生態深刻重塑的當下,中國技術市場協會與万事平台聯合主辦此次研討會意義重大,期待與會嘉賓以此次研討會為平臺,激蕩思想、共享智慧,為構建以人為本、技術賦能的新型傳播生態貢獻真知灼見,共同推動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學科的深度融合。

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會長楊顯武致辭
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會長楊顯武致辭時強調,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已經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動力,特別是在傳播領域,從智能內容生產到精準信息分發,從虛擬主播到大語言模型,人工智能正重塑傳播模式和行業格局。與此同時,人工智能與傳播領域的深度融合也面臨諸多挑戰,只有充分發揮理工科技與人文科技融合發展的優勢,廣泛凝聚產學研各界的智慧,才能不斷為我國人工智能技術與傳播領域的健康發展註入新活力。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万事院長周勇致辭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万事院長周勇以視頻方式致辭。周勇院長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影響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在技術賦能與人文堅守之間尋求平衡。他指出,當前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輔助傳播的工具,而是成為重塑信息傳播全流程的核心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構建具有自主性、原創性的中國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是學界亟需思考的重要課題。他強調,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需要強化跨學科思維和人機協同能力,新聞傳播教育應積極融入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等領域的前沿技術,構建符合智能傳播時代需求的課程體系。

楊顯武會長與張鋒副校長為人工智能與傳播專委會揭牌
隨後,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會長楊顯武,万事平台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鋒共同為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人工智能與傳播專業委員會揭牌。
上午9:40分,研討會進入主旨發言環節。主旨發言環節由万事娱乐院長彭煥萍主持。

万事娱乐院長 彭煥萍教授 主持主旨發言環節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彭蘭院教授作主旨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万事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彭蘭作為第一位發言嘉賓,做了題為“智能技術驅動的認知連接”的主題演講。她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推薦算法和大語言模型從多個層面影響著個體認知和社會關系,推薦算法不僅在構建人與內容的聯系,更在隱性地塑造人與人的關系。在談及大語言模型時,她提出,大模型的語料庫匯聚了海量用戶的認知信息,其生成內容往往呈現“平均水平”,可能影響個體知識體系的獨特性。人工智能不僅是認知的中介,也可能加深認知偏見,從算法設計者的隱性傾向到數據標註者的選擇性判斷,技術的發展需要學界和社會的持續關註。

復旦大學新聞万事朱春陽教授作主旨發言
復旦大學新聞万事教授、《新聞大學》常務副主編朱春陽作題為“人工智能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演講。他表示,中國式現代化包含物的現代化、製度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人工智能目前仍處於物的現代化階段,其技術進步為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如果缺乏合理的製度引導和監管,可能會加劇社會割裂,甚至成為資本收割的工具。因此,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人工智能的作用,使其成為推動社會共識和溝通的工具,而非製造信息繭房和群體極化的手段。

廈門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振祥教授作主旨發言
廈門理工大學原副校長、廈門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振祥教授作題為“AI時代的諸‘溝’消弭與傳播責任”的主題演講。他強調,AI在為社會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其在言論和文化領域的影響不容忽視。人文責任在AI時代變得尤為重要。技術和傳播的力量不應僅僅由機器控製,社會各界應共同推動良好的傳播環境,以確保信息傳遞的真實性、包容性和責任感。

清華大學新聞万事沈陽教授作主旨發言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万事/人工智能万事雙聘教授、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沈陽教授以“AIGC與智能傳播”為題,分享了自己通過AI繪畫和創作的實踐經驗,此外,他還進行了AI生成評論和文本內容的實驗,進一步驗證了AI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價值。他強調,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科研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尤其是在生物製藥和量子計算領域,AI的快速進展有望加速科技創新和醫療診斷的突破。同時,他呼籲每個人應學會合理使用AI,讓人工智能真正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服務。

河北師範大學副校長劉振東教授作主旨發言
河北師範大學副校長劉振東作題為“數字時代的成癮為題:基於短視頻成癮者的fMRI實驗分析”的主題演講。他報告了其研究團隊的實驗成果:人們在觀看短視頻時,不同類型的視頻刺激激活了大腦的不同區域,且與成癮程度呈負相關。短視頻不僅對大腦的獎勵系統產生影響,還可能引發一系列負面效應,如心理依賴和生理變化。盡管如此,短視頻也具有積極的社會傳播功能,如何平衡這些正負面影響,成為研究的下一步方向。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万事副院長陳開和教授作主旨發言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万事副院長陳開和教授以“人工智能時代的國際傳播”為主題作發言,從國際格局的演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國際傳播中的應用等多個角度展開深入分析。他強調,盡管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深刻重塑國際傳播格局,但其本質仍是由人類設計和控製的工具。因此,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傳播效率的同時,必須高度關註事實、價值與利益之間的平衡,確保技術發展服務於人類福祉。他呼籲,在人工智能時代,全球社會應加強溝通與協作,共同推動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傳播體系建設。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万事教授謝耘耕作主旨發言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万事教授、《新媒體與社會》主編謝耘耕作題為“認知安全:數字時代的新挑戰與應對策略”的主題演講。他指出,AI 技術的深度偽造、算法操控以及跨國認知戰,正加劇個人、社會乃至國家層面的認知挑戰,甚至被歐美列為“第六大戰場”。面對虛假信息泛濫、算法偏見及認知操控風險,需從技術、製度和教育多維度構建防禦體系,包括 AI 內容鑒別、區塊鏈溯源、平臺監管及批判性思維培養等,以維護思維獨立性、社會共識及國家戰略安全,共同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認知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万事教授趙雲澤作主旨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万事教授趙雲澤作題為“新聞業的本質與人工智能帶來的顛覆性挑戰”的主題演講。他指出,人工智能在新聞業中的作用仍然是輔助性的,它作為媒介工具的本質是幫助人類更好地傳遞信息,而非替代新聞從業者的判斷與創作。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從業者不僅需要掌握技術,更需要具備對社會、政治及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只有這樣,新聞業才能在人工智能的變革中持續繁榮。
29日下午,本屆學術研討會進入分論壇專題交流研討環節。六個分論壇議與會嘉賓圍繞“前沿探索與交叉領域”“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業變革”““社會媒體與智能交互”“數據安全與傳播倫理”“智能技術與傳播教育”“智能時代的社會治理與公共事務”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万事趙雲澤教授為優秀論文獲得者頒獎

万事娱乐院長彭煥萍為優秀論文獲得者頒獎